包子似乎不应算做小吃,但天津包子扬名国外,追忆过去,从“风味”这个角度来衡量,也有一谈的必要。 天津包子,荤素两类都有名店,先说肉馅包子,过去有名的好几家,如冯间田《丙寅天津竹枝词》所说:包子调和小亦香,狗都不理反名扬。莫夸近日林风月,南阁张官久擅长。这四句分别记载了四家有名的包子,第一句是说原来鼓楼东姚家门口卖的小包子,小而香,很有名气,可惜,据说从30年代起就已不营业了,第三句是说旧日粗界旭街(今和平区百货公司附近)日商经营的林风月堂卖的羊肉饱子,且不去管它,第四句是说南阁张官卖的牛肉包子,当时也很驰名,不过,40年代时,也己不再听说,不知什么时候也歇业了,最后,只剩狗不理包子铺,50年代时也已停业,现在的狗不理包子铺,已是80年代后,为了恢复老名牌,才又开张的,与过去的狗不理包子铺时间上已隔断30多年.我国有很多著名的店馆,因为开始都是个人小本经营,就是有商店名号,也不被人注意,反倒是商店地址或是个人名字为人们所津津乐道,因此,出名之后,也就以地名、人名或人名地名合称,享誉国内外了。如十八街大麻花(今天才宣传“桂发祥”的名号),耳朵眼儿炸糕、石头门坎儿素包,就是以地名著称,大烟筒穆奶奶家熬鱼,北门外孟家豆腐干、就是人、地名合用扬名,王麻子、狗不理,则是以人名传世了。据说狗不理包子铺字号本叫德记号,卖包子的名叫高贵有、小名教“狗不理”(过去民俗特给孩子起“贱名”,为的是长命,“如二狗子、傻旦子等等),人们不提德记号,却都说:“上狗不理那儿买包子去.”于是,字号就成了“狗不理包子铺。”其实,过去狗不理的包子,是以肉皮、蟹黄作馅出名,这在《丙寅天津竹枝词》的注中早有记载:“,··…狗不理肉皮、蟹黄包子。并不是什么外皮讲究14个折,而是馅好味鲜,才创出名气来,长久下衰,也写竹枝词一首:质高味好狗不理,包子群中数第一。只卖牌匾货品次,挂满金狗也屁泥!再说素包,冯问田先生在《丙寅天津竹枝词》中也有记载:枯肠不惯餍膏梁,蔬食群推素馆张。更喜石头门坎路,醉归风送菜报香。 注中又说明,以素包著名的本有两家,一是大胡同张家的真素楼,甲已停业,二是石头门坎素馆,以素馅清香著称,也早在40年前停行,现在,古文化街和南市食品街的两处“石头门坎素包店”,都是80年代利用老字号,又挂出的牌匾,断档已有40多年,但愿两家都不失过去的名牌传统,做到货真价实,为天津风味食品增光才好。 |